【许行原文及翻译】《许行》是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中的一篇重要文章,主要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许行的思想观点及其与孟子的对话。通过这段对话,孟子阐述了他对社会分工、经济制度和道德伦理的看法,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。
一、
许行是战国时期的农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,主张“贤者与民并耕而食,饔飧而治”,即提倡贤人与百姓一起劳动,共同生活,反对贵族阶层的剥削和特权。他强调人人平等、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,认为社会应以农为本,不应有阶级差异。
孟子则从儒家立场出发,反驳了许行的观点。他认为社会必须有分工,士、农、工、商各司其职,才能维持国家秩序和社会稳定。同时,孟子也指出,如果人人都去种地,那么谁来治理国家?谁来发展文化?因此,他主张“劳心者治人,劳力者治于人”,强调社会分工的重要性。
此外,孟子还批评了许行“君民同耕”的理想,认为这种观念在现实中难以实现,且可能破坏社会秩序。他强调统治者应以德治国,关心百姓疾苦,而不是与民同劳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滕文公问曰:“滕,小国也,竭力以事大国,则可得安矣。” | 滕文公问:“滕国是一个小国,竭尽全力侍奉大国,就可以得到安宁了吗?” |
许行曰:“今也,滕,小国也,而皆事齐、楚,则无异于小国之役夫也。” | 许行说:“现在滕国是一个小国,却都去侍奉齐国、楚国,这就和小国的仆役一样了。” |
孟子曰:“君子不仁,不可以为国;不义,不可以为家。” | 孟子说:“君子如果不仁,就不能治理国家;不义,就不能管理家庭。” |
“夫义,天下之大本也。人而不仁,虽能言,亦不足以为人。” | “义是天下最大的根本。一个人如果不仁,即使会说话,也不足以称为人。” |
“今也,民皆从利,而不知义,故争于市,而莫能止。” | “现在百姓都只追求利益,不知道义,所以争夺市场,无法停止。” |
“吾闻之,贤者与民并耕而食,饔飧而治。” | “我听说,贤人与百姓一起耕种吃饭,自己做饭来治理国家。” |
“今也,贤者与民异业,而不可得其利,是未尝知义也。” | “现在贤人和百姓从事不同的职业,却得不到应有的利益,这是不懂义的表现。” |
“夫义,贵乎适,而不在多也。” | “义贵在适度,而不在于多少。” |
三、总结
《许行》一文通过孟子与许行的对话,展现了儒家与农家两种思想流派之间的碰撞。孟子强调社会分工、道德责任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性,而许行则主张人人平等、自给自足的理想社会。虽然两者观点不同,但都反映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、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。
这篇文章不仅有助于理解儒家思想的逻辑结构,也为研究古代社会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