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出处是哪里】“不求闻达于诸侯”这句话出自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。原文为:“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顾臣于草庐之中,咨臣以当世之事,由是感激,遂许驱驰。后值倾覆,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。尔来二十有一年矣。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顾臣于草庐之中,咨臣以当世之事,由是感激,遂许驱驰。后值倾覆,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。尔来二十有一年矣。受命以来,夙夜忧叹,恐托付不效,以伤先帝之明,故五月渡泸,深入不毛。今南方已定,兵甲已足,当奖率三军,北定中原,庶竭驽钝,攘除奸凶,兴复汉室,还于旧都。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。至于斟酌损益,进尽忠言,是以责臣之罪,以彰其咎;陛下亦宜自谋,以咨诹善道,察纳雅言,深追先帝遗诏。臣不胜受恩感激,今当远离,临表涕零,不知所言。”其中,“不求闻达于诸侯”出现在诸葛亮对刘备的回忆中,表达他当初并不追求名声和地位。
“不求闻达于诸侯”这句话出自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,是诸葛亮在《出师表》中写给刘禅的一篇奏章。文中提到,诸葛亮最初并未追求在诸侯中成名或获得显赫地位,而是选择隐居隆中,等待时机。这句话体现了诸葛亮淡泊名利、心怀天下的情操,也展现了他忠诚于国家、不图虚名的品格。
出处信息对照表
项目 | 内容 |
句子 | 不求闻达于诸侯 |
出处 | 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 |
原文出处 | 《出师表》 |
作者 | 诸葛亮 |
朝代 | 东汉末年(三国时期) |
文体 | 表文(奏章) |
意义 | 表达诸葛亮不慕荣华、淡泊名利的胸怀 |
背景 | 诸葛亮在刘备死后,为北伐曹魏而向刘禅上疏 |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不求闻达于诸侯”不仅是历史文献中的经典语句,更成为后人评价诸葛亮人格魅力的重要依据之一。